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嘉峪關市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嘉政辦發〔2023〕58號
?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
印發嘉峪關市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規劃
(2021-2025年)的通知
?
各街道辦事處,郊區工作辦公室,市政府各部門,在嘉各單位:
《嘉峪關市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第51次常務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8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
嘉峪關市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規劃
(2021-2025年)
?
一、發展現狀
(一)耕地概況
嘉峪關市2021年第三次國土調查耕地總面積為7899.21公頃(11.848815萬畝),全部為水澆地。依據《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和《耕地質量等級》等國家標準,嘉峪關市2021年耕地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六等,平均等級為3.36等。一等地耕地面積486.08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6.15%,主要分布在文殊鎮;二等地耕地面積2049.77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25.95%,主要分布在文殊鎮、峪泉鎮、新城鎮;三等地耕地面積664.64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8.41%,主要分布在新城鎮;四等地耕地面積3522.92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44.60%,主要分布在新城鎮、文殊鎮、峪泉鎮;五等地耕地面積1163.9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4.73%,主要分布在新城鎮、峪泉鎮;六等地耕地面積11.9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0.15%,主要分布在新城鎮。
(二)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間,嘉峪關市把耕地保護作為保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按照“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總體要求,堅持保護優先、用養結合、綠色發展的理念,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綜合措施,推動耕地質量不斷提升,耕地保護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1.全市耕地質量等級穩步提升。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集成一批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綠肥種植、鹽堿改良等高效適用技術模式,確保高標準農田等重點區域技術措施覆蓋面積達到90%以上,耕地質量等級穩升不降。以嘉峪關市第三次國土調查耕地總面積(7899.21公頃)為基準評價,全市2020年耕地質量等級平均為3.38等,耕地質量逐年穩定提升。
2.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計建成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5萬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市累計布設耕地質量監測點40個,逐步構建覆蓋全市主要土壤類型的耕地質量定位監測體系。
3.農業資源保護利用有效加強。大力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加強田間排灌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截至2020年底,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40.61%,農藥利用率40.1%,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86.71%,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7.51%,廢舊農膜回收率80.4%,尾菜處理利用率45.8%。
4.耕地數量落實嚴格管控。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土地規劃管控和用途管控,以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為重點,實行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保證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耕地“管得嚴、守得牢”。全面完成全市耕地保有量及基本農田面積分別穩定在7.27萬畝和5.9萬畝以上的控制目標。
5.耕地質量保護制度日趨完善。按照《甘肅省耕地質量等級評價辦法》《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和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健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長效機制,提高耕地質量管理水平。
(三)發展機遇
1.法律法規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制定和修訂的土地管理法、鄉村振興促進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增加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有關條款;國務院連續作出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和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等重大決策部署,為耕地質量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
2.優勢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嘉峪關市立足多樣性資源基礎,作出打造“甘味”品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等重大決策部署,大力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帶來重大機遇。
3.農業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把強化農田生態保護,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納入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內容,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持續改善產地環境,保護利用耕地資源,為促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厚植發展潛力。
4.優質農產品市場空間不斷拓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速轉變,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更加健全,綠色生態優質農產品剛性需求持續增長,亟需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質量效益。
(四)面臨挑戰
1.耕地質量需持續提升。耕地集中連片程度不高,部分耕地土壤鹽堿化較重、地力瘠薄,落差較大,地塊建設成本較高,優質耕地資源有限。
2.農業綠色發展質量總體不高。耕地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較大,資源環境要素約束日益趨緊,耕地用養結合不夠緊密,耕地土壤和農田生態功能退化,耕地保護和農業發展還需要逐步從數量向質量轉變。
3.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激勵機制還不完善,耕地地力補貼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銜接不暢,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評價補償機制還不健全。
4.耕地質量監測能力需加強。耕地質量監測管護體系不夠完善,耕地質量監管人員、設備和監測能力不足,耕地質量提升重視程度需要進一步加強,統一領導、上下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和信息共享、協同高效的多元主體聯動機制有待加強。
5.生產經營主體耕地保護意識欠缺。隨著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大面積的耕地流轉已成趨勢。土地流轉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但也出現了土地租賃時間短,租賃主體更換較快的現象,導致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不受重視,產生掠奪性耕種生產行為。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圍繞農業持續增產增收、農村環境持續改善等目標,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以加強耕地數量保護、提升耕地基礎地力、培肥改良鹽堿地、建設高標準農田和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為工作重點,依靠科技支撐,強化政策法規保障,創新工作機制,加大投入力度,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區實施,全面提升耕地質量,促進糧食穩產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統籌優化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推行綠色生產,推進種養循環、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合理輪作等綜合治理模式,切實保護好利用好耕地。在嚴格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注重耕地質量的建設和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按照耕地類型分布規律,因地制宜采用綜合高效措施,以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根據不同區域耕地質量現狀,分析主要障礙因素,集成推廣適用技術模式,有序推進耕地質量等級穩步提升。
——堅持集中連片、整體推進。以鎮、村為單位,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劃分區塊,按照集中投入、統一規劃、綜合配套等方式,確保建一片成一片,打造好樣板區、示范帶動區、規模區。
——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穩定投入保障機制,發揮重點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農民、地方政府和社會主體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合力參與耕地質量建設的良好格局。
(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市耕地質量提升取得顯著成效,高標準農田保有量、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農田生態環境質量和耕地質量調查監測水平明顯提高,實現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結合、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耕地質量提升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更加有力、耕地質量提升體系和工作機制更
加完善和耕地綜合效益、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的新格局。
——耕地質量等級穩中有升。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穩定在11萬畝以上,技術措施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提升0.1。
——高標準農田面積持續擴大。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2.2萬畝,改造提升面積2.8萬畝。
——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3%,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農業資源化利用率顯著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8%,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5%,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3%。
——耕地質量監測體系不斷完善。優化耕地質量監測布局,做好年度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耕地質量監測點五年累計達到50個以上。
(四)區域重點
一至三等耕地面積3200.49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40.52%,主要分布在文殊鎮、新城鎮。土壤類型主要以灌淤土為主,耕層質地主要為中壤、輕壤,灌排能力良好。耕地基礎質量較高,障礙因素不明顯,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是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
四至六等耕地面積4698.72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59.48%,主要分布在新城鎮、峪泉鎮。土壤類型主要為灌淤土、草甸土、風沙土,耕層質地主要為中壤、砂壤。耕地基礎質量相對較差較低,障礙因素較明顯,應加大培肥措施綜合應用,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專欄1 ?嘉峪關市“十四五”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發展指標 | |||||
類別 | 序號 | 指標名稱(單位) | 2020年現狀值 | 2025年目標值 | 指標屬性 |
耕地質量 | 1 | 測土配方施肥面積(萬畝) | 10 | 11 | 約束性 |
2 | 耕地質量等級(等) | 3.38 | ≤3.28 | 約束性 | |
3 | 高標準農田面積(萬畝) | 5 | 7.2 | 約束性 | |
資源利用 | 4 | 化肥利用率(%) | 40.61 | 43 | 約束性 |
5 | 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 87.51 | 88 | 約束性 | |
6 | 尾菜處理利用率(%) | 45.8 | 53 | 約束性 | |
農業面源污染 | 7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 | 86.71 | 89 | 約束性 |
8 | 廢舊農膜回收率 | 80.4 | 85 | 約束性 | |
監測調查 | 9 | 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個) | 1 | 1 | 約束性 |
10 | 普通耕地質量監測點(個) | 9 | 11 | 約束性 | |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耕地數量保護
1.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執行建設占用耕地審批,引導建設不占或少占耕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對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進行嚴格審查把關,杜絕占優補劣問題,確保完成規劃期內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強化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強化用途管制,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對各類建設布局的約束和引導,堅決遏制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的主體責任和監督檢查機制。
3.加強耕地保護執法監察。全面加大耕地保護違法違規問題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嚴肅查處土地違法特別是亂占耕地、破壞耕地、盜挖耕地土壤等行為。嚴格執行建設所占用的耕地耕作層表土剝離再利用,剝離土壤優先用于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礦廢棄地復墾、生態修復等項目,其次用于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等農業生產生活,剩余土壤可用于人居環境綠化。
(二)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
1.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兼顧蔬菜、制種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制種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區域,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等標準規范,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宜機作業、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統籌抓好農田配套設施建設和地力提升。
2.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大力推進深松(翻)整地、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綠肥種植還田、豆糧復合種植等模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耕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開展綠色技術集成和綠色投入品應用,推廣適用土壤改良培肥、節水節肥節藥、廢棄物循環利用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
3.推動綠色農田建設。在適宜地區有序推廣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擾動,降低土壤裸露,防治土壤侵蝕。在水土流失易發區,合理修筑岸坡防護、溝道治理、坡面防護等設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態溝渠、田間道路和農田林網等工程措施,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
????4.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示范區。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區、蔬菜生產基地、糧食生產基地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施策,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示范區,集成推廣高效實用技術,持續提升耕地質量。
(三)促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1.強化農業生產投入品管理。加強農業投入品規范化管理,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明確農藥化肥禁售限售清單并建立銷售使用臺賬。建立健全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額管理制度以及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推進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
2.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和科學用藥,加大病蟲害綠色防控力度,推進農業全面綠色化發展,鼓勵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綠色化生產。在糧食主產區和蔬菜集中產區,推廣有機肥替減化肥、機械施肥、種肥同播、綠色防控等措施,示范推廣緩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和高效低風險農藥,不斷改進施肥用藥結構和方式。
3.抓好農業節水和資源化利用。推進農藝節水,推廣水肥一體及噴灌、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秸稈肥料化,集成推廣秸稈還田土壤增碳技術和有機肥生產應用,有序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四)提升土壤改良培肥水平
1.加強退化耕地治理。堅持分類分區治理,集成推廣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技術,重點在鹽堿嚴重區域集成推廣施用土壤調理劑、綠肥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耐堿作物等技術模式,逐步改造治理鹽堿耕地和退化耕地。
2.推行綠色種植技術模式。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前提下,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調整優化作物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促進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開展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
1.健全耕地質量監測體系。依據《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NY/T 1119),統籌考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種植作物、項目實施等因素,持續完善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體系。按時發布年度耕地質量監測報告。
2.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評價。按照1萬畝1個采樣單元的耕地質量監測點布設要求,以土種為基本單元,動態調整耕地質量調查樣點,并依據《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等技術標準,及時對耕地質量主要性狀開展實地取樣化驗,評價并劃分耕地質量等級,按年度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與數據更新工作。
(六)做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已摸清耕地數量的基礎上,做好土壤三普工作,實施耕地的“全面體檢”。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類型及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結果可為土壤科學分類、規劃利用、改良培肥、保護管理等提供科學支撐,為經濟社會生態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七)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1.推行化肥減量增效。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方法,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強化畜禽糞污肥料化利用,以有機肥替減化肥。到2025年,化肥利用率達到43%,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
2.節約農藥使用。完善病蟲疫情監測網點建設,提升重大病蟲害預警防控能力。更新改造施藥機械,推廣精準施藥、規范用藥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
3.節約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完善田間渠系配套基礎設施,減少水資源損失率,提高田間水資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建設農田節水灌溉面積0.5萬畝。
????4.強化農藥農膜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回收利用體系,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用殘膜回收利用處理,推廣使用大包裝農藥和標準厚度地膜,從源頭保障可回收性,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5%。
四、技術路徑
為解決好基礎設施薄弱、土壤瘠薄退化、耕地碎片化、基礎地力下降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建管并重、提質增效、改良培肥、生態保育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集成推廣“建、管、效、綠、改、培、保、養”八個方面的耕地質量提升技術路徑,切實抓好分區分類綜合保護治理。
“建”: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完善田間灌排和生態防護工程,增強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管”:監測管護。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利用評價,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管護機制,強化長期跟蹤監測,確保建設工程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效”:減量增效。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技術,持續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提高肥藥利用效率。
“綠”:綠色種養。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產業發展基礎,積極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促進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動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改”:改良土壤。針對耕地土壤障礙因素,優化耕作制度,融合農機農藝,治理水土侵蝕,改良酸化、潛育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升土壤基礎地力。
“培”:培肥地力。通過增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綠肥種植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平衡土壤養分,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能力。
“保”:保水保肥。在適宜區域推行深松深翻整地,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層厚度,實施保護性耕作,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蓄水保墑保肥能力。
“養”:輪作休耕。加大糧豆間套作、稻菜輪作、固氮肥田、綠肥種植規模,實現耕地用養結合,促進作物均衡增產增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重點工程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新建項目區耕地相對集中、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無潛在地質災害。改造提升項目區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在已建高標準農田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改造提升。到202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2萬畝,改造提升2.8萬畝。
(二)基礎地力提升工程
采取增施有機肥、綠肥翻壓還田、深翻耕、施用土壤改良劑等技術措施,提倡大力施用有機肥,推廣秸稈快速腐熟還田技術,因地制宜發展綠肥種植,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調整優化土壤碳氮比,優化土壤結構,增強耕地保水、保肥和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能力。到2025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穩定在11萬畝以上,技術措施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提升0.1。
(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突出糧食、蔬菜生產,以井水灌區和中小水庫周邊區域為重點,統籌推進田間渠系、末端設施配套、水資源調配和節水設施配套,同時綜合集成工程、農藝、信息等技術,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到2025年,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萬畝。
(四)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工程
在糧食、蔬菜重點生產區域,集成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節水節肥節藥技術,提高水肥藥利用效率。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培育一批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專業化、機械化、就地就近還田利用運行機制。到2025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利用率達到43%,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9%,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8%。
(五)退化耕地治理工程
以新城鎮輕中度鹽堿耕地為重點,采取農藝措施、生物措施、化學措施、工程措施等綜合改良措施,降低鹽堿含量和危害,達到排鹽、隔鹽、抑鹽目的。輕度鹽堿地采取“增施有機肥+土壤改良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壟膜溝灌+深松耕”技術,抑制鹽害發生,做到有鹽無害;中度鹽堿地采取“冬泡地+挖溝排堿+增施有機肥+施用土壤改良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高效農田節水+種植耐鹽堿作物+深松耕”技術,降低土壤含鹽量;重度鹽堿地采取“冬泡地+暗管排堿+鋪沙壓堿+增施有機肥+施用土壤改良劑+深松耕”技術,降低土壤含鹽量。到2025年,治理改良鹽堿耕地0.2萬畝,項目區鹽堿耕地含鹽量小于0.3%。
專欄2 嘉峪關市“十四五”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重點工程 | ||
工程名稱 | 實施內容 | 重點實施區域 |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 緊盯永久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點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排灌、機耕道路、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設,到202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2萬畝,改造提升2.8萬畝。 | 全市 |
基礎地力提升 工程 | 大力推廣增施有機肥、綠肥翻壓還田、深翻耕、施用土壤改良劑等技術措施。到2025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穩定在11萬畝以上,技術措施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提升0.1。 | 全市 |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 突出糧食、蔬菜生產,以井水灌區和中小水庫周邊區域為重點,綜合集成工程、農藝、信息等技術,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到2025年,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萬畝。 | 全市 |
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工程 ? | 在糧食、蔬菜重點生產區域,集成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節水節肥節藥技術,提高水肥藥利用效率。到2025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利用率達到43%,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9%,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8%。 | 全市 |
退化耕地治理工程 | 采取農藝措施、生物措施、化學措施、工程措施等綜合改良措施,降低鹽堿含量和危害,達到排鹽、隔鹽、抑鹽目的。到2025年,治理改良鹽堿耕地0.2萬畝,項目區鹽堿耕地含鹽量小于0.3%。 | 新城鎮 |
六、環境影響分析
(一)環境影響
《規劃》涉及農田土地平整,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必要基礎設施,肥藥減量和增施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畜禽糞污等內容,主要目標是提高耕地質量等級,促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技術模式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要求。
《規劃》實施有利于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綠色發展。影響環境的潛在不利因素主要有:農田道路水渠等設施建設期,工程占地對自然景觀產生一定影響;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施用不當,畜禽糞污轉運處置期間,可能對土壤、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規劃實施對環境總體影響較小,并在可控范圍內。
(二)應對措施
一是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制度,認真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二是積極開展農藥化肥使用、畜禽糞污利用業務指導和動態監管,保障耕地、環境和農作物安全。三是科學設置農業廢棄物處置地點,重點推廣環境友好型新技術、新工藝,最大限度降低惡臭氣體等不良影響。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領導,明確目標,強化部門協作,形成齊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機制。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發改、財政、農業、水務等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工作,建立耕地保護利用長效機制,有力有序有效做好耕地質量提升工作。
(二)落實政策支持
統籌各類項目實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健全耕地質量提升穩定投入保障機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耕地質量建設,加快推廣應用綠色生產和綜合治理技術模式,重點強化市鎮兩級工作力量,加強專業化技術隊伍培養。
(三)加大科技支撐
組織科技科研與推廣單位協作攻關,加強耕地保護技術研發。開展耕地質量監測、鹽堿地改良、節水灌溉、等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科技示范基地,加快適用技術的轉化應用。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加快推廣耕地質量提升新技術。通過科技入戶、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等形式,提高廣大農民技能。
(四)嚴格監督考評
將耕地質量提升工作推進情況納入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等考核事項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激勵范圍,健全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機制,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制定“問責問效、監督管理”為核心的績效考評辦法和嚴格的獎懲機制,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監督檢查,跟蹤建設成效,確保項目實施效果。
(五)加大宣傳引導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活動,大力宣傳耕地質量提升的重要性和耕地質量提升的好技術、好典型、好經驗,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耕地保護意識,增強積極性主動性,增強社會公眾認知,營造合力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的良好氛圍。
?
?
?
抄送:市委辦公室,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8月22日印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