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 印發嘉峪關市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實施意見的通知
嘉政辦發〔2021〕50號
?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
印發嘉峪關市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實施意見的通知
?
各街道辦事處,郊區工作辦公室,市政府各部門,在嘉各單位:
《嘉峪關市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第9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7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
嘉峪關市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各項部署要求,加快推進“十四五”期間我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氣象工作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保障能力,制訂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不斷加快科技創新,努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持續有力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嘉峪關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系統完備、開放融合、創新協同,適應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0%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氣象現代化程度邁入全省前列,科技創新對氣象現代化水平的貢獻顯著增強,氣象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將氣象災害防御全面納入綜合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鞏固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強化氣象災害防御在綜合防災減災中的先導作用,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把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納入基層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施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建設標準化行動,推動氣象災害防御向基層延伸。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綜合防災減災中的保障作用,針對森林草原火險火災、重大污染事件、重大社會活動等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市林草局、郊區工作辦公室)
2.強化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和管理體系建設。完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先導的危險地區人員提前轉移機制。強化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的防范部署和應急指揮作用。將氣象災害防御科學普及工作納入綜合科普體系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提高社會公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開展城鄉規劃、園區建設、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評估論證。(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科協、郊區工作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氣象災害多發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精細化、立體化氣象監測,優化全市站網布局,在山洪易發防治區增設自動雨量站,補齊觀測要素短板并結合服務需求提升布設密度。實施嘉峪關新一代天氣雷達升級改造工程,升級草湖濕地公園觀測站設施,彌補監測盲區。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水平,開展氣候趨勢預測工作,構建精準、直達的預警信息發布網絡。建立部門間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協調溝通機制。健全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確保預警信息發布到村到戶到人。構建災害信息反饋機制,實現預警、災情互聯互通。(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草局、市廣播電視臺、郊區工作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氣象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4.豐富公眾氣象服務產品供給。將氣象公共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和精細化需求。將氣象智能觀測、智能網格預報、災害風險智能感知和分區預警等技術運用于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建設,豐富城市安全運行和智能管理專項氣象服務產品。推動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出行等公眾生活,打造高質量的融媒體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教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文旅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廣播電視臺、市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進氣象融入行業發展。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信息長效互通共享。提升討賴河沿河區域安全度汛氣象服務能力。提高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水平,增強惡劣天氣下交通安全處置和交通運營管控能力。開展電力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提升光電精細化智能預報預測能力。加強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提供冬季熱力供暖氣象服務、氣候趨勢預測以及寒潮等氣象服務產品,提升熱力公司科學調節用熱量和供暖指數水平。(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文旅局、市應急局、國網嘉峪關供電公司、嘉恒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6.保障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建立集天氣、氣候、氣候變化服務于一體和覆蓋關鍵農事活動全過程的跟蹤服務機制,全力服務保障精細蔬菜、經濟林果、優良畜禽等產業。開展農業合作社專業氣象服務,減少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聯合開展農業保險天氣指數研究,穩步推廣天氣指數保險等農業保險氣象服務。積極推進“特色氣候小鎮”等生態氣候品牌創建,助推發展鄉村旅游新業態。(責任單位:郊區工作辦公室、市農業農村局、市氣象局、市文旅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能力,助力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7.提升氣象服務園林城市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能力。圍繞我市生態草原管護、林業有害病蟲防治、沙塵暴監測、園林綠化、森林防火等需要開展生態專題氣象服務。抓住每一次有利天氣過程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責任單位:市林草局、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科學助力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氣象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科學評估沙塵等高影響天氣事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提供科學決策支撐。推進氣象與生態環境部門的數據共享、會商研判和應急聯動,聯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基礎研究,提升突發大氣污染事件氣象應急響應能力。(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構建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工作體系,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9.優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保障機制。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的領導和協調,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建立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制度,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合作、軍地協同的聯動機制。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健全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技術培訓。(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應急局、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增強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能力。持續開展火箭作業裝備自動化改造,加強物聯網技術在人工影響天氣業務中的應用。積極爭取大型無人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我市的開展。深度融合氣象和空域管理信息,推動建立智能識別、科學智慧、精準作業、定量評估的人工影響天氣一體化業務系統。(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氣象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健全人工影響天氣的安全監管。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生產納入安全生產監管、巡查、保障體系。健全部門緊密協作的聯合監管機制,加強作業裝備、彈藥采購、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探索作業彈藥專業化存儲機制,落實作業人員備案和培訓制度。完善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林草局、市公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進氣象科技創新,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12.著力提高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實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融入“數算一體”省級氣象大數據云平臺,推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深度應用,構建高質量、高安全、高效率的氣象數據業務體系。實現基于位置、在線互動、全媒體快速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綜合運用信息安全技術手段,保障氣象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全面提升氣象綜合信息化水平。(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深化氣象關鍵技術創新。開展氣象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圍繞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加強大風寒潮、沙塵暴、短時強降水等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技術科研攻關,開展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科研業務充分融合。(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14.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中央和地方雙重領導體制,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靠實責任,統籌推進重點工作,協調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落到位。(責任單位:各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強化政策支持。將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有關內容和重大項目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切實加大對全市氣象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統籌納入財政預算。(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
?
?
?
?
?
?
?
?
?
?
?
?
?
?
?
?
?
?
| 抄送:市委辦公室,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
|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7月8日印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