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嘉”關照護航 “贏商”活力奔涌——我市優化營商環境賦能高質量發展紀實
“從提交材料到拿到營業執照,僅用了3小時!”
近日,市政務服務中心企業開辦窗口前,剛辦完注冊手續的一家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先生手持嶄新執照,驚喜之情溢于言表。這短短幾小時的高效服務,正是我市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的生動注腳。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長的“沃土”,是城市競爭的“軟實力”,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今年以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借省委省政府“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年”東風,錨定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目標,以“微切口”改革破題,用“營商至嘉·關照到家”品牌鑄魂,一場優化營商環境的“效能革命”,正讓企業發展更有底氣,群眾辦事更添舒心。
效率突圍:讓市場活力“熱”起來
“以前開公司要跑好幾個部門,現在一個窗口就能搞定,當天還能拿證,這效率沒話說!”談及企業開辦的變化,我市一家新成立餐飲企業的經營者王先生感慨不已。
效率提升,是營商環境優化的關鍵詞。我市嚴格落實首辦負責制,將企業開辦全流程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辦結。截至8月底,全市新設立企業928戶,全部實現“當日辦、即時領”;實有私營企業達11394戶,同比增長2.61%,市場主體“出生率”與“存活率”雙雙走高。
工程建設領域,“不見面”服務成了新常態。走進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員正通過線上平臺,為遠在外地的投標企業答疑解惑。“企業不用跑現場,在家就能參與投標,省時又省力?!毕嚓P負責人黃曉燕介紹。
目前,全市已完成不見面開標96場次,開標率100%;122個建設工程交易標段的120份公開合同,信息公開實現“全覆蓋”,讓每一筆交易都曬在“陽光”下。
政府采購與技術交易也交出“量質齊升”答卷。今年以來,全市完成政府采購項目35個,合同金額超1.12億元,資金使用效益持續優化;認定登記技術合同48份,金額達3.75億元,科技創新成果正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市場化營商環境的“磁力”愈發強勁。
兜底服務:讓辦事難題“解”到位
“本來以為異地注銷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流程很復雜,沒想到政府主動兜底,這么快就幫我解決了難題!”走出市政務服務中心的張掖市的一位個體商戶,手里攥著注銷完成的回執單,語氣里滿是驚喜與感激。
這位商戶曾在張掖市甘州區經營一家面館,如今定居我市,因面館多年未經營想注銷執照,卻因長期未報年報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簡易注銷通道被阻斷。正當他犯愁要在兩地間來回奔波時,市政務服務中心“跑一次沒辦成”兜底窗口的工作人員主動接手——稅務窗口連夜協調甘州區稅務局開具電子稅務無登記證明,市場監管窗口手把手幫他登錄甘州區政務服務網提交申請,還同步聯系當地部門加急審核,當天就完成了注銷。
這樣的暖心場景,在兜底窗口設立后不斷上演。80多歲的一位老人想辦理醫保外地就醫手續,可他不知道如何辦理。工作人員見狀,主動上前攙扶,幫著整理材料、跑前跑后協調,耐心細致地講解每一步注意事項。事后,老人在“意見建議簿”上寫下滿滿一頁感謝信,字里行間都是對“把煩心事辦成暖心事”的認可。
為了讓“跑一次沒辦成”的難題不再困擾群眾,我市政務服務中心以“有解思維”搭建起全方位服務體系。在市政務服務中心一樓大廳,正對門的兜底窗口格外醒目,大氣鮮亮的標識讓人一眼就能找到;一樓出口、二樓走廊的提示牌,線下窗口的桌牌、宣傳冊,線上甘肅政務服務網、雄關政務微信公眾號公示的投訴電話與反饋二維碼,織就了一張“訴求無處遁形”的服務網。
《“跑一次沒辦成”兜底服務工作制度》的出臺,更讓服務有了“硬支撐”。十種問題觸發條件、六種訴求收集渠道,確保企業群眾的難題能“精準捕捉”;“當場即辦”“聯動快辦”“提級督辦”的分級處置模式,構建起從問題觸發到解決的閉環機制——簡單事項由兜底窗口幫辦代辦、當場辦結,多部門事項聯動會商、共尋方案,復雜難題則由分管領導、一把手親自協調,真正實現“未訴先辦”。
截至目前,兜底窗口已累計解決企業群眾跨省、跨市等各類疑難訴求161件,其中跨區域辦理占比超過47%,收獲致謝錦旗2面、表揚留言45條,數量為去年同期的7.5倍,用“兜得住、接得穩”的擔當,為營商環境注入了更濃的民生溫度。
法治護航:讓企業發展“安”下來
“沒想到政府會主動上門排查法律風險,還送來了‘法治體檢’報告,這下經營更安心了!”我市一家二手車市場負責人,指著手中的《企業法律風險提示函》笑著說。
公平正義,是營商環境的生命線。今年,我市發布公告公開征集涉企行政執法突出問題線索,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廣開渠道,讓企業訴求有處說、有人管。同時,依托“法治體檢”、司法所走訪等舉措,組織法律專業人員深入180余家企業、經營主體,排查合同管理、勞動用工等風險點;累計向全國行政執法監督平臺報送問題線索10條,且全部辦結,讓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安心經營。
“多頭查、重復查”曾是企業的“煩心事”,如今在我市有了破解之道。我市優化整合行業相近、主管部門相同的業態,推進“一業一查”跨部門聯合監管,把“多部門多次查”變成“多部門一次查”。
截至目前,全市聚焦校外培訓、二手車、建材、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發布聯合抽查計劃99條,抽查經營主體929戶,完成任務170條,檢查結果公示率100%,單部門隨機抽查次數顯著下降,企業“減負感”實實在在。
勞動者權益保障同樣亮眼。今年以來,全市立案查處欠薪投訴案件17起,按期結案率、清欠率均達100%,讓勞動者“勞有所得”;建筑業新開工項目528個,全部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參保率“全覆蓋”,為建筑工人撐起“安全傘”,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安全感”深入人心。
民生溫度:讓辦事體驗“暖”起來
“以前辦道路破挖審批,要跑住建、市政、電力好幾個部門,現在通過‘一站式’信息聯動平臺,提交一次材料就能搞定,太方便了!”中塔建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經理的話,道出了不少企業的心聲。
今年以來,我市聚焦群眾和企業急難愁盼,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推動便利化服務升級。
道路破挖審批領域,創新打造“一站式”信息聯動平臺,建立市住建局牽頭的破路審批管線確認聯審機制,統籌協調管線產權單位,破解“多頭跑”困局;建設項目開工領域,全力推動“一件事”辦理,截至8月底,已有6個項目完成辦理,另有6個項目穩步推進。
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覆蓋面持續擴大。今年,我市新增上線市級水電氣熱、醫療衛生、公共交通等40個便民應用,累計266個應用接入“甘快辦”平臺;醫院掛號繳費應用也在加緊調試對接,讓群眾“指尖點一點,辦事更方便”。
工程審批與稅收服務效率同樣“上新”。全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辦理時限壓縮至2.5個工作日內,截至8月底共核發39個,無超期業務;工程審批管理系統覆蓋事項62個,未發現“體外循環”“隱性審批”問題;新辦納稅人網上申報率達97%以上,數字化電子發票推廣覆蓋率超99%、開票率超90%,“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成了日常。
政企同心:讓發展藍圖“實”起來
“政府工作人員以企業辦事人員身份‘走流程’,幫我們找出審批堵點,還現場協調解決,這種‘沉浸式’服務太貼心了!”我市一家裝備制造企業負責人陳先生點贊道。
今年,我市印發《2025年營商環境建設“我在現場”專項行動工作方案》,以“助企增利”為重點,圍繞市場準入、行政審批、公用事業服務、涉企執法等8個方面發力。
通過一線調研、現場辦公、問題督辦,推動政策落地、服務提效;同時,推進各部門領導干部及業務骨干以企業辦事人員身份“走流程”,全流程跟辦、陪同辦、監督辦,親身體驗企業辦事的“堵點、痛點、難點”,累計解決企業訴求200余件,經營主體獲得感不斷提升。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為營商環境“加分”。今年以來,全市各部門歸集各類數據71.6828萬條,雙公示數據21747條,合規率連續10個月100%;全量歸集“五類行政數據”4055條,政務信用信息“全覆蓋”;在44個領域推行信用承諾制,累計歸集信用承諾信息4.2188萬條。
信用修復方面,推行“兩書同達”“三審一問”機制,修復申請當日辦結率99.4%,已完成修復197件,成功率100%;通過“信易貸”平臺,篩選2.7萬家未注冊商戶,推動中小微企業、三農、科創等經營主體“應知盡知、應享盡享”融資服務,截至目前,已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需求超5億元。
從“企業跑”到“政府跑”,從“多次辦”到“一次辦”,從“能辦事”到“好辦事”,我市以貼心服務為筆,以改革創新為墨,不斷書寫營商環境“新答卷”。
如今,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里,親商、愛商、安商、護商、宜商的氛圍日益濃厚。優質營商環境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為城市未來注入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