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
2025年10月17日,財政部召開2025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并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
靳俐: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參加財政部2025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很高興邀請到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司長濮劍鵬先生,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李大偉先生,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龍生先生,關稅司副司長吳京芳女士。請他們向大家介紹2025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并回答提問。
下面,首先請唐龍生先生介紹2025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
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龍生
唐龍生: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按照慣例,我先向大家通報一下2025年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
一是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876億元,同比增長0.5%。其中,全國稅收收入132664億元,增長0.7%;非稅收入31212億元,下降0.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837億元,下降1.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93039億元,增長1.8%。
主要稅收收入項目情況如下:國內增值稅52271億元,增長3.6%。國內消費稅12934億元,增長2.2%。企業所得稅32527億元,增長0.8%。個人所得稅11799億元,增長9.7%。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3465億元,下降5.7%。關稅1750億元,下降4.6%。出口退稅17018億元,增長8.6%。印花稅3142億元,增長34.5%,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1448億元,增長約1倍。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方面,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8064億元,同比增長3.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31008億元,增長7.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7056億元,增長2.4%。
主要支出科目情況如下:教育支出31599億元,增長5.4%。科學技術支出7105億元,增長6.5%。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2652億元,增長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4928億元,增長10%。衛生健康支出15712億元,增長4.7%。節能環保支出3928億元,增長8.8%。
二是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0717億元,同比下降0.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276億元,增長0.7%;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27441億元,下降0.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2302億元,下降4.2%。
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方面,前三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74924億元,同比增長23.9%。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支出8090億元,增長2.6倍;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66834億元,增長14.9%,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31383億元,下降4%。
謝謝。
靳俐:感謝唐龍生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記者朋友提問前通報一下所在新聞機構。
央廣網記者
央廣網記者:今年前三季度財政運行情況如何?呈現哪些特點?
唐龍生:謝謝您的提問。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經濟運行中的困難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迎難而上、沉著應對,我國經濟運行頂住壓力、穩中有進,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接續發力,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保持必要支出強度,加大對基本民生和重點領域的經費保障,財政運行總體平穩有序。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財政收入增幅逐季回升。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9萬億元,同比增長0.5%。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1%;二季度由降轉升,增長0.6%;進入第三季度,7月份增長2.6%,8月份增長2%,9月份增長2.6%,當季增長2.5%,增幅明顯提高。財政收入增幅的回升,反映出當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升的態勢。
二是稅收收入穩步增長。前三季度,作為財政收入主體的稅收收入同比增長0.7%。分稅種看,主體稅種表現亮眼,國內增值稅是第一大稅種,綜合反映工商業、服務業運行情況,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6%,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3.1個百分點;企業所得稅是第二大稅種,同比增長0.8%,增幅比上半年擴大2.7個百分點,反映出下半年以來,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市場活力不斷提升,工業企業利潤明顯回升;國內消費稅等其他稅種也均保持總體平穩。分行業看,隨著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效應持續釋放,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稅收收入增長12%,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稅收收入增長8.3%;提振消費政策拉動效果顯現,促進消費潛力持續釋放,文化體育娛樂業稅收收入增長5.5%;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向好,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入,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13.4%。
三是非稅收入增幅回落,具體項目有升有降。前三季度,全國非稅收入同比下降0.4%,比上半年回落4.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盤活資產,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帶動;罰沒收入下降7%,自今年3月份以來降幅逐月擴大。
四是地方收入保持平穩,絕大多數地區收入持續增長。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同比增長1.8%。從7月份開始,累計增幅已連續3個月保持在1.8%的水平。分地區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除受煤炭等部分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影響的個別地區外,其他27個地區保持正增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個。
五是財政支出靠前發力,重點領域支出保障有力。今年以來,財政部門加強資源統籌,加大支出強度,優化支出結構,民生、科技等國家重大戰略領域得到較好保障。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81萬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0%,教育支出增長5.4%,衛生健康支出增長4.7%,科學技術支出增長6.5%,節能環保支出增長8.8%,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4%。上述6項支出增幅均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同時,前三季度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降幅收窄,債券資金帶動基金預算支出保持較快增長。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07萬億元,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個百分點。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7.49萬億元,同比增長23.9%,主要是各級財政持續加快債券資金使用,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等資金共支出4.21萬億元(含以往年度結轉債券支出),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
中國新聞社記者:近年來,財政部每年都會提前下達部分下一年度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請問今年是否會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
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李大偉先生
李大偉: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每年第四季度在當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包括一般債務限額和專項債務限額)的60%以內,提前下達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從地方實踐看,這一做法既有利于加快新增債券發行使用,保障重點項目建設進度;也有利于推動政府債券市場平穩運行,增強地方預算編制的完整性。
今年,為進一步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效能,保障重點領域重大項目資金需求,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財政部將繼續提前下達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一是工作進度上,抓緊履行有關程序,盡早下達限額,便于各地做好與2026年預算編制的銜接,支持重點項目2026年一季度建設資金需求。
二是項目安排上,提前下達的限額重點支持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戰略、重點項目。我們將持續指導督促各地加快做好項目儲備,抓緊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指導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地區優化項目審核機制;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加強非試點地區項目審核,進一步提高項目質量。
三是使用方向上,提前下達的限額除用于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外,還繼續支持各地按規定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和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推動地方財政平穩運行。謝謝。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財政部牽頭公開了調整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公告。能否介紹下此次調整的主要內容,以及對釋放消費潛能、提升購物便利度有何積極意義?
關稅司副司長吳京芳
吳京芳:感謝您的提問。離島免稅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獨有的財稅政策,自2011年試點以來,財政部不斷通過制度創新和調整優化激發海南消費市場活力。2020年進一步實施了海南離島免稅新政,政策效應持續釋放。新政策實施5年來,離島免稅累計購物金額約1958億元,購物人數約2858萬人次,購物件數約2.4億件,成為海南旅游消費的強勁增長極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靚麗新名片,為推動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支持海南旅游消費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將啟動全島封關運作,封關后離島免稅政策將繼續實施。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進一步釋放離島免稅政策效應,更好滿足旅客多元化購物需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0月17日上午,財政部聯合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發布調整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公告,主要調整集中在擴大消費需求和豐富商品供給兩方面,從消費的需求端和供給端發力,免稅政策變得更加便利、更加給力。主要有五項措施:
一是擴大政策適用人群。離境旅客原來主要通過市內免稅店、出境免稅店、離境退稅商店進行免稅購物。近年來,隨著離島免稅政策不斷優化,購物體驗持續提升,離島免稅店對離境旅客的吸引力也不斷增強。為了便利離境旅客在海南期間旅游消費,在原有購物渠道基礎上,允許離境旅客在離島免稅店購物消費,提升離境旅客購物便利度,推動擴大入境消費。
二是豐富商品品類。目前離島免稅涵蓋化妝品、手表首飾、服裝鞋帽、母嬰用品、保健食品、家用醫療器械、電子產品、酒水飲料等共45大類商品。此次,聚焦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需求,新增寵物用品,吉他、小提琴等樂器。調整后的離島免稅商品共47大類,商品種類更加豐富多樣,能夠更好滿足旅客購物需求。
三是增加科技智能商品。在現有小家電、電子消費品等大類中,增加更富科技價值、創新價值、體驗價值的科技數碼產品和配件,比如掃地機器人、睡眠儀、數碼攝影攝像器材、微型無人機、鼠標鍵盤等。這些商品貼近文化娛樂、健康體育等消費新熱點,也更加符合當下追求品質生活、健康生活的消費新趨勢。
四是允許國貨入店免稅銷售。近年來,我國打造出不少“國潮精品”、“國貨爆款”,國內商品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目前,離島免稅銷售的是進口商品。為推動國內商品走向世界,將允許部分國內商品在離島免稅店里免稅銷售,主要包括能夠展現國貨風尚和海島特色的服裝服飾、鞋帽、陶瓷制品、絲巾、咖啡、茶等。該項措施不僅支持國內商品擴大銷售渠道、助力走向世界,而且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商品選擇空間,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五是便利島內居民購物。為提升島內居民日常生活購物便利度,此次放寬其購買離島免稅商品的條件,對一個自然年度內有離島記錄的島內居民,允許其在本年內不限次購買化妝品、香水、服裝服飾、箱包等15類“即購即提”商品。島內居民主要包括:年滿18周歲持有海南省身份證、海南省居住證或者社保卡的中國公民,以及在海南省工作生活并持有居留證的境外人士,涵蓋絕大多數在島內居住的人群。舉個例子,比如一位島內居民離島出差或旅行,在離島時可購買離島免稅商品,返回海南以后,在本年內他可以隨時前往離島免稅商店,按照規定不限次數購買剛才提到的15類離島免稅商品。
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及海南省,抓好政策實施工作,持續釋放政策效應,讓消費者享受便利、得到實惠,為釋放消費潛能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同時,財政部將結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實際和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繼續深化稅制改革,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謝謝。
中國財經報社記者
中國財經報社記者:今年以來我國極端天氣頻發,多地遭遇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部分省份受災情況嚴重,請問財政部在支持地方減災救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考慮?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司長濮劍鵬先生
濮劍鵬:謝謝您的提問。今年以來,我國洪澇、地質災害等交織發生,疊加臺風影響,強降雨過程頻繁且極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基本生活。財政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點從“建機制、強保障、重效益”三方面下功夫,用心用情,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是建機制,突出一個“快”字。救災刻不容緩。我們和應急管理、農業、水利、交通等部門密切聯動,建立了中央財政救災資金快速核撥機制,開辟了資金撥付的“綠色通道”。國家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或救災響應一旦啟動,我部即刻通過該機制下撥資金,支持地方迅速組織搶險救援,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今年以來,已啟動16次快速核撥機制。比如今年1月7日,西藏定日發生6.8級地震,造成了7萬人不同程度受災,我們在災害發生后的6小時內,緊急撥付1億元救災資金,充分保障了災民有熱飯吃飽、有火爐取暖、有帳篷避風,切實讓受災群眾第一時間感受到黨中央的關心關懷。
二是強保障,突出一個“實”字。減災救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及時有效的資金支持。財政部堅決扛起資金保障責任,2025年安排中央救災資金近350億元,切實保障救災工作需要。截至目前,已據實撥付105億元,全力幫助人民群眾抗災救險、恢復生產和生活。同時,充分發揮保險機制對減災救災的支撐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實施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政策,農業保險政策也持續發力,今年以來已向超2000萬戶次農戶賠付超900億元,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互補”的保障格局。
三是重效益,突出一個“準”字。救災資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我們始終確保資金規范、安全、高效用于災區和受災群眾。資金分配上,不斷完善辦法,力求更加科學、公平、精準;資金使用上,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資金監管體系,對救災資金的下達、撥付、使用進行全流程監管,密切跟蹤地方執行,全面掌握資金使用效果,堅決防止資金滯留、擠占、挪用等違規行為。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已基本實現航空救援力量2小時內到達、搶險救災物資12小時內到位、受災人員基本生活10小時內得到有效救助,充分展現了應急救災的“中國效率”,人民群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當前,北方地區即將入冬,我們已會同應急管理部提早組織開展受災群眾冬春救助工作。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與有關部門密切聯動,及時下撥救災資金,切實將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精準送達受災群眾。謝謝。
人民日報社記者
人民日報社記者:在去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介紹了安排4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有關情況。請問今年是否有這方面的安排?
李大偉:謝謝您的提問。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是指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限額大于余額的差額,主要是地方通過加強財政收支管理、安排預算資金償還到期法定債務形成的。近年來,在全國人大批準的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限額內,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適時安排一定規模的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用于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近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當前財政經濟運行情況,中央財政從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中安排5000億元下達地方。與去年相比,此次安排結存限額有兩方面特點:一是力度有增加。總規模較上年增加1000億元。二是范圍有拓展。今年的5000億元除用于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外,還安排額度用于經濟大省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精準支持擴大有效投資,更好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
目前各地正在抓緊履行有關程序,力爭早發行、早使用、早見效。這部分結存限額的使用,有助于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有力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謝謝。
靳俐: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